新华财经北京4月21日电(分析师郭桢)2020年的疫情让武汉经济遭到重创,然而在2021年全国城市GPD排名中,武汉却以1.77万亿元的GDP规模稳居全国第九。为何武汉经济能迅速恢复,武汉市具有哪些得天独厚的城市发展优势?又有哪些制约因素?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武汉在2020年初疫情暴发后封城76天,受此影响,武汉市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0.5%。然而,武汉经济疫后快速恢复。首先,是来自于14亿中国人民对武汉的支援和国家支持湖北发展的一揽子政策。2020年以来,共有24家央企与湖北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明确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5万亿元。这其中既有中央企业单独投资的项目,也有和地方企业共同合资建设的项目。支持湖北疫后经济重振,中央企业推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全方位向湖北倾斜和聚集。一批央企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落户湖北;一批央企将湖北企业纳入产业链、供应链。除了央企之外,小米、TCL等民企以及日本三菱、美国霍尼韦尔等外资企业也加大了对武汉的投资。在当年三季度全市经济就强势转正,回升幅度超全国6.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重回全国前十。2021年以1.77万亿的总产值跃居全国第九,向世界显示出武汉不但战胜了疫情,而且创造了经济奇迹。 其次,武汉市经济快速反弹还得益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武汉是湖北省省会,是我国中部6省当中唯一副省级城市,也是我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武汉市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我国版图中部,长江和汉江交汇之处。从武汉出发逆江而西可入川蜀,顺江而东可抵苏杭,北上可进中原,南下可通湘赣,因此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 在交通上,武汉市不但有长江贯穿东西,而且有京广线联通南北,两大交通动脉的交汇点就在武汉。我国经济有四大增长极,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双城经济圈,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擎,而武汉位于四大增长极的中心轴位置。因此,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高铁网辐射可以大半个中国,还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在目前打造双循环,加强内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武汉的区位优势会进一步凸显。 二、高校众多形成强大科研能力 武汉又称“江城”,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有上百个大小山峦,166个湖泊坐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4.正因为如此武汉的桥很多,目前有1300多座桥。而武汉的大桥多侧面反映出武汉科技实力,目前中国建成的大桥中有80%由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等武汉企业承建参建。现在这些建桥企业走出国门到全球建桥,向世界展现“中国跨度”。 除了桥多,武汉市也拥有众多高校,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近90所高校,超过130万在校大学生。武汉的总人口约1100多万,也就是说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名大学生。武汉还有56家科研院所,66名全国两院院士,2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意味武汉丰厚的科技底蕴和科技创新能力。自近代以来,武汉市一直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城市。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全国90%的钢铁都出自该厂。新中国建国后,156项苏联援助项目中的9项落户于武汉。目前,武汉正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从传统的工业城市向高新技术城市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武汉市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科技走出高校实验室和单纯理论体系,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武汉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中,武汉排在第9位;在全国科技创新城市排行榜中,武汉市位居第6位。 1988年创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被誉为“中国光谷”,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电器件生产基地、光通信技术研发和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光芯屏端网”和生物医药两大支柱产业发展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现代光电子技术产业是光谷起家的根本,孕育出了烽火科技、长飞光纤、高德红外、久之洋等业内知名企业。其中,高德红外是红外热成像的龙头企业,产品已被广泛运用于人体测温、工业测温、安防监控、消防救援、无人机自动驾驶等领域,在全球热成像领域占有率跃居第二名。 光谷发展成为武汉科学技术最强、发展前景最好的地区和武汉产业高地。2021年位于光谷的东湖科学城全面启动,五大湖北实验室挂牌运营,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两个国家技术中心获批,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100多家,总数达到4200多家,百亿级工业企业达到了6家。科技孵化能力得到巨大提升,光谷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实力担当。光谷将继续强化创新驱动,在核心技术攻关领域抓项目、争突破,大力支持数字经济、在线教育、互联网+5G工业软件等产业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不仅带动武汉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光谷科创走廊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地的经济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的龙头。 三、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制约因素 如今武汉正推进高端高新产业集群建设,拓宽芯片、卫星、网络安全、新能源汽车、大健康等行业的发展空间。位于武汉西南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誉为“车谷”,拥有东风汽车、神龙汽车、东风本田汽车等五大汽车总部,有6家整车厂,20家汽车相关研发机构,18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巩固汽车产业优势地位的同时,还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而位于长江之滨的新洲区双柳镇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用十年的时间形成近600亿产值的产业新城,实现年产120颗行云卫星,20发快舟火箭生产能力。此外,武汉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促进武汉的食品、机电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中金数谷武汉大数据中心园区,用120天建成国内最大集装箱数据中心。武汉超算是云计算(数据)中心过渡机房项目,未来将成为华中地区超大型高安全等级和高可用等级的绿色数据中心,汇集了云计算、超级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经营内容的信息化资源。 武汉市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科研底蕴,正在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设备制造领域转型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发展中的困难和制约。比如,武汉市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但长期以来武汉又面临留不住大学生的尴尬困境。调查显示,每年留汉就业创业人数一度不到十分之一,离开武汉的大学生大都去了广东发展。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为-0.4%。为了扭转局面,武汉市自2017年起实施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凡是留汉大学生买房、租房可打八折,凭毕业证就能落户。近500家企业带头落实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武汉计划五年留下100万大学生。这些优惠措施已初见成效,到2020年1月,武汉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提前两年完成了原定计划。但是,优惠政策的吸引力总是有限的,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现状才是关键。大学生不愿意留下的一个重要深层原因是工资较低,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武汉市平均工资为6233元,到2022年一季度武汉平均薪酬提升到9757元。而一季度全国38个核心城市平均薪酬为10014元/月,由此可见,武汉与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另外,武汉市在湖北省有一城独大的趋势,武汉市的GDP在湖北省占比不断提高。从历史数据看,1978年湖北省GDP为151亿元,其中武汉市为38亿元,占比25%。1998年湖北全省GDP达3704亿元,其中武汉是1015亿元,占比提升到28%。2018年湖北GDP为39366亿元,武汉为14847亿元,占比升到38%。2021年湖北省GDP为5万亿元,武汉为1.77万亿,占比35%。这种局面表明周边城市经济发展与武汉市相比,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武汉市的长远发展需要周边城市配套产业对接,武汉市重点扶持的高端制造业更需要发达的服务业来承接,不应出现产业之间的断层。以武汉光谷为例,应对标深圳市的南山区,未来发展成世界著名的科技之都,深圳市带动了周边城市形式了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全行业的工业架构。而武汉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以5700万人口的湖北省为依托,发展辐射集约化生产上下游配套完整的制造业,将会形成强劲的区域实体经济集群。作为华中的第一大省会,武汉市未来将承担起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重任,形成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模式。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芬迪包包 https://www.sumipvc.com/product/fendi/ ![]() |